旭辉健康 家居护理

肝胆疾病的病因

字号: T | T

一、寒湿

      寒为冬季之主气,寒淫为患,可以直中,也可挟湿为病。肝中寒,常引起筋脉的病变。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》云:“肝中寒者,两臂不举,舌本燥,善太息,胸中痛,不得转侧,食则吐而汗出也。”因肝主筋,肝寒则筋急,故两臂不举;肝经入顽颡而近于舌,肝为寒郁,失于条达而见其他气机不畅的症状。寒邪还可挟湿由表而入。如肝胆病患者常见恶寒、发热、无汗、身痒、身目发黄色暗、脘胁苦满、呕吐泄泻、腹胀水肿等症,均为寒邪所致,说明寒主收引、遏伤阳气的致病特点。

二、湿热

      湿为长夏之主气,因其时夏秋之交,阳热下降,氤氲熏蒸,水湿上腾,潮湿充斥,湿气最盛。或涉水淋雨,居外潮湿,加之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,素有湿邪,复受外湿侵袭,湿阻肝胆,可致黄疸等病。如《金匮要略·痉湿病脉证治》论湿郁阴黄症时云:“湿家之为病,一身尽疼,发热,身色如熏黄也。”且湿邪为病多挟热,而成湿热之证。如肝胆病患者,出现身目发黄、脘痞腹胀、头重如裹、肢体沉重、泄泻水肿、舌苔腻、小便短涩等症状,以及病程长,缠绵难愈,均为湿邪所致,如《金匮要略·黄疸病脉症治》云:“黄家所得,从湿得之”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云:“因于湿,首如裹。”都说明湿性重浊,粘滞和易伤阳气的致病特点。

三、疫毒

      疫病之气,又称疫毒、瘟疫、戾气、乖戾之气,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,具有发病急骤,病情较重,症状相似,传染性强,易于流行等特点。其传染途径和方式,有从口鼻而入或肌表内袭、空气传染、接触传染等。孙思邈对黄疸病的传染性就有所认识,如其在《千金要方》“伤寒发黄”中认为是“时行热病,多必内瘀著黄”。《外台秘要》中也认为急黄与天行病不多异,现代肝胆病的研究已经证明,某些肝胆病传染性强、易于流行,甚至可暴发流行,反映了疫病为患的特点。

四、情志

      情志因素又称七情内伤,是指精神及情绪活动的致病而言。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,在正常情况下,一般不会使人致病。只有突然、强烈或长期的情志刺激,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,使人体气机紊乱,脏腑阴阳气血失调,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。一般来说,七情变化损伤人体,多随脏腑的性能不同而异,但人的精神情志又赖肝的疏泄,故七情致病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,而最主要的是怒。怒为肝志,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云:肝“在志为怒”,又云“怒伤肝”。因肝性刚暴,怒则气血逆乱,而使肝胆疏泄条达失常,容易导致肝胆疾病。如《素问·举痛论》云:“怒则气上。”《难经·四十九难》云:“恚怒气逆,上而不下则伤肝。”临床常表现为过度愤怒使肝气横逆上冲,血随气逆,并走于上而面红目赤,或呕血,甚则昏厥卒倒。如《素问·缪刺论篇》云:“无故善怒,气上走喷上。”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云:“大怒则形气绝,而血菀于上,使人薄厥。”《素问·举痛论》曰:“怒则气逆,甚则呕血及飧泄。”反之,肝胆疾病常使人急躁易怒,及情志改变,如肝胆病患者常见情志抑郁,胸胁胀痛,时欲太息,继则肝郁化火,肝阳上亢而急躁易怒、头胀目痛、二目发红等症状。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所云:“肝病者,二胁下痛引少腹,令人善怒,虚则目流流无所见,耳无所闻,善恐如人将捕之。”《素问·脉解篇》云:“所谓少气善怒者,阳气不治,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,肝气当治而未得,故善怒。善怒者,名曰煎厥。”此外,除怒伤肝胆引起本脏本经的病证外,常因肝胆疏泄失常而引起它经疾病,如肝郁日久,肝病及脾,脾失健运,水湿内聚,隧道不通,郁而化热,湿热交结而引起鼓胀等。除脾外,心、肺、肾、三焦等亦均可因肝而受累。

五、饮食

      饮食是摄取营养,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,但是饮食失宜,饮食不洁,或饮食偏嗜,则又常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。饮食而病肝胆者,多因饮食不节,酒食太过,过食肥甘,恣食生冷,饮不洁之物,此皆能损伤脾胃。《素问·痹论》曰: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”脾胃失运,酿生湿浊,日久湿浊之邪郁而化热,湿热熏蒸肝胆,可使胆汁不循常道,泛淫肌肤而发黄。如黄疸中的谷疸,与饮食伤脾关系密切,酒疸与酒食太过关系密切,如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·黄病候》云:“谷疸之状,食毕头眩,心忪怫不安而发黄,由失机太食,胃气冲熏所致。”“夫虚劳之人,若饮酒多进谷少,则胃生风热;因大醉当风入水,则身目发黄,心中懊痛,足胫满,小便黄,而发赤斑。”湿热熏蒸还可直接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,肝胆疏泄失常,气机紊乱而致多种证症,或日久而酿毒成痈等。过度偏食可致肝病而伤脾,如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云:“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。”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云:“是故味过于酸,肝气以津,脾气乃绝。”即指出过食酸,则肝气盛逆反传脾,是以见肉胝唇皱;若肝气盛极,溢淫犯脾,甚至脾气绝竭。

六、劳倦

      劳倦是指过度劳累,包括劳力过度、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。

      劳力过度可致四肢困倦,神疲乏力,形体消瘦,正气不足。亦可损伤肝脏在体之筋。《灵枢·九针论》曰:“久行伤筋。”久行劳于筋,故筋伤。筋为肝主,以气相通,故凡筋伤日久,也常内伤于肝。

      劳神过度,常致心血暗耗,肝藏不足而肝失所养,形成心肝血虚而见头晕、心悸、胁痛隐隐、健忘失眠等症。

      房劳过度,可致肾精亏竭,而肾精不足不能化生肝血而见肝血不足;亦可房劳过度,气竭伤肝。《素问·腹中论篇》云:“若醉入房中,气竭伤肝,故月事衰少不来也。”

七、虫蛊

      虫蛊主要是由于体内寄生虫所引起,如蛔虫上入胆道,影响胆气通降,引起胆腑气机失调,出现胁部疼痛剧烈难忍,呕吐、腹胀等临床症状。

八、痰饮

      痰饮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,其形成多因脏腑功能失调,水液吸收、排泄障碍所致,痰饮是肝胆病直接或间接的致病因素。痰饮内停常阻滞气机,影响肝胆疏泄,肝气郁结,气与痰互结咽喉,引起咽中梗阻,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,痰阻筋脉可致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。痰在肝,可引起胸脘痞闷、恶心纳呆、眩晕心悸、肢体困倦、舌苔腻、脉滑缓等症状。

九、瘀血

      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,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,或血运不畅,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,均称瘀血。其形成有肝气郁结,气滞血瘀;久病气虚,运血无力;阴血不足,血流滞缓;湿热、寒湿,痰湿阻滞经脉,血行受阻等。《灵枢·五邪》云:“邪在肝,则两胁中痛,寒中,恶血在内。”指出了恶血伤肝,临床肝胆病之瘀血常见胁肋刺痛,胁下痞块,面色晦暗或黧黑,舌质紫暗或有瘀斑,腹壁蛛丝纹理,掌若猪肝,大便色黑,肌肤甲错,舌下青筋暴胀,脉沉细而涩等症。

十、结石

      情志不节,饮食失宜,感受湿热以致肝失疏泄,湿热壅盛,胆汁排泄不畅,反受湿热交蒸,日久煎熬成石,结石会进一步阻滞胆道,影响胆腑气机通降及胆汁正常疏泄,形成继发性致病因素。

十一、外伤

      机体受到外力损伤导致局部气血运行失常,亦可引起肝胆气血瘀滞,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。

标签: 中医 肝胆疾病 病因